珞珈艺术大讲堂第二十四讲 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民族传统

发布时间 : 2024年04月15日 14:45     点击量:


    本网讯(通讯员:李林泓)4月10日下午,williamhill中文网特邀南京大学孙书磊教授在人文馆北厅召开题为《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民族传统》的学术讲座,威廉希尔师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是珞珈艺术大讲堂的第二十四讲,讲座由威廉希尔副经理薛峰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孙书磊教授主要围绕“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民族传统”这一主题,从“近百年来历史剧争论”、“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文人传统”、“戏曲历史剧创作的艺人传统”、“影响戏曲历史剧创作传统演化的其他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孙书磊教授按照时间线梳理了戏曲历史剧百年来的争论。在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了“失事求似”说。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家吴晗提出了“历史真实”说;李希凡、王子野提出了“历史剧是艺术”说;茅盾又提出了“求同存异”说。20世纪80年代,北淮提出了“历史化的历史剧”和“非历史化的历史剧”说;王毅、余秋雨提出了“典型化”说。20世纪90年代,张中行、王蒙提出了“反戏说”说;郭启宏提出了“传神史剧”说;顾聆森提出了“寓言史剧”说;陆炜提出了“两个目的”说。到了21世纪初,针对罗周《不破之城》和《顾炎武》,薛若琳《尊重历史 合理虚构—谈罗周编写的两部历史剧》一文尖锐批评其为"天方夜谭"显示出以上剧目及讨论大多是文人独特视角,即从独特文人创作者、独特文人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未考虑普遍的艺人创作、普通的民众接受的现象。

随后,孙书磊教授又区分了文人与艺人的创作主体区别。文人代表社会上层精英。艺人代表民间普通民众。文人和艺人是一组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同一作家可以在不同的剧作中分别代表文人与艺人的立场、视角。文人、艺人概念具有时间性。文人、艺人是传统文化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现代文化研究中绝少使用但依然存在。文人、艺人创作主体的认定, 在讨论"非遗" 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有特别意义。

 

在论述戏曲历史剧创作的文人传统时,孙书磊教授首先研究了文人心态。文人仕隐无适的心态,决定了元杂剧作品中渗透着表层超脱情绪下的深层对立情结。这种情结传递出文人的两难处境。其次,文人的才华也在其剧作中有所体现。例如:明杂剧中许潮《兰亭会》、 清杂剧中叶承宗《贾阆仙》、洪昇《谢道韫》等。再者,强烈的现实功利也驱动着文人的历史剧创作。一种是回护心理。明代较早以戏剧形式为王维回护的, 是王衡《王摩诘拍碎郁轮袍》杂剧。另一种是取悦心理。有些戏剧作家以戏剧演出方式让父母娱悦,显示作为子女的孝心。张凤翼创作《祝发记》传奇就是如此。还有一种心理是攻讦。这种攻讦是从剧作者个人恩怨出发的,功利性最明显。明陈与郊《袁氏义犬》(又名《义犬记》)便是如此。最后,文人历史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虚实观念。孙郁《天宝曲史》和孔尚任《桃花扇》是“事俱按实”的创作,洪昇《长生殿》是“寓言式”的创作。总之,文人角度的历史剧创作追求文人个人的个性化表达,创新性表现。不断突破自己和他人,是文人历史剧创作的内在动因。

 

在艺人传统的戏曲历史剧创作中,平民人生历史剧体现出强烈的平民个人价值追求。历史上的平民实现其个人价值的途径主要是从军和应举 (追求荣华富贵),因此他们的剧作也多从此维度切入。例如,描写从军发迹的《薛仁贵衣锦还乡》;科举负心的《赵贞女蔡二郎》;科举不负心的《荆钗记》。英雄人生历史剧则体现出平民的社会理想追求。艺人历史剧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可分为:济世救民的明主、匡扶明君的贤相、能征惯战的帅才、奋不顾身的能将、精忠报国的节臣。艺人历史剧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主要是:王朝更替、诸侯争霸、农民战争、外来入侵四类。在艺人传统的戏曲历史剧创作中始终和大众审美有密切联结。开放的历史假定在平民观众看来是美妙无穷的。艺人在创作历史剧时又不得不按平民观众对历史约定俗成的认识而进行创作。类型化现象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总之,艺人历史剧创作追求题材、情书、形象、细节、场面、语言的类型化。趋同化是艺人历史剧创作的内在动因。

 

   在戏曲历史剧创作传统演化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第一点是社会文艺思潮与戏曲历史剧创作传统的影响。第二点是艺术体制与戏曲历史剧创作传统的影响。第三点是艺术接受学与戏曲历史剧创作传统的影响。总之,影响戏曲历史剧创作传统形成与演化的因素还有很多, 但归根结底,戏曲历史剧的正确发展方向要满足三个关键词"戏曲"、"历史"、"剧",否则,即为天方夜谭!

   戏曲历史剧创作形成了文人创作与艺人创作的两种传统。文人创作标新立异, 艺人创作因循求同。预设的受众不同,接受的效果有异, 由此塑造了两种戏曲接受心理,营建了两种戏曲文化生态。文人与艺人两种传统, 对中国当代戏曲历史剧创作如何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交流环节,紧扣讲座主题,同学对“新编历史戏”、“新编古装戏”等名词概念的理解与区分提出问题。孙书磊教授认为概念的出现一定是在现象之后,概念只是人为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艺术应该坚持怎样的美学原则。同时,郑传寅教授对“历史剧”的考证进行补充。“历史剧”其实是个外来概念,它首次出现的年代是在《哈姆雷特》的台词中。而更多的概念梳理则需要通过不断的考证和阅读相关资料。

 

 

 

   薛峰教授和郑传寅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发言。薛峰教授认为孙书磊教授对历史剧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孙教授的研究方法对于影视研究如何不脱离创作本身具有重要的方法意义。郑传寅教授从孙书磊教授的讲授方法说起,孙教授细致清晰的讲解对当下老师如何传授知识具有启发意义,并且孙教授的研究也具备戏剧戏曲与影视艺术间互通的研究意义。郑传寅教授以自身做学问的经历娓娓道来,使得此次讲座不仅仅局限于讲座主题,而是以更宏观的维度让同学们对于如何做学问、如何成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图片:段荣勋)



上一条:珞珈艺术大讲堂第二十五讲 汉剧艺术欣赏

下一条: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重点教材《中国戏曲艺术概论》编写研讨会在威廉希尔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