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张姝简)10月21日晚上,williamhill中文网、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艺术教育中心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俊蕾教授在哲学院振华楼214报告厅带来了一场以《我们现在怎样做论文——兼论技术社会中知识者的位置》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威廉希尔师生到场聆听。此次讲座由薛峰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杨俊蕾教授围绕“我们现在怎样做论文——兼论技术社会中知识者的位置”这一话题做了相关论述,就如何认知数智化手段在当前论文写作/成果制作中的应用实况进行了梳理和论述。
首先,杨俊蕾教授讲述了生成式AI作为一种技术能力,正在成为多个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并以丰富的案例讲述了人工智能在电影全产业链当中的介入。随后杨俊蕾教授对于技术社会中技术的特征进行了概述,一是技术革命一旦开始不容易叫停;二是技术之间具有互相的关联性;同时技术不再由单个个体单独拥有,而具有开放性特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从中看到AI作为一个新引擎,和资本结合,和商业共同促进,似乎能够将人类引领向一个尤为乐观的方向。
随后,杨俊蕾教授提出技术不是中性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她以丰富的案例展现了电影、游戏、学术等不同领域对AI的反对与警惕。通过具体分析论文工作中ChatGPT能做什么,引出对于人类做论文与机器生成论文有怎样区别的思考。杨俊蕾教授对于二者的本质区别进行了详细阐述:人类做论文所经过的“在体化”过程,是对于未知的探索,而不是一种现有的、已知的“知识组合”“知识拟态”“知识形似”“知识外观”,同时做论文的行为本身便是目的导向,并指出直到目前,论文需要有具人身份的“作者”。
杨俊蕾教授分享了前AI时代的5篇经典论文案例,从中总结出:一篇论文能够开辟方法论;一篇论文具有独立的作者,有着牢固的知识坐标,具有明确的“在体化”、“具身性”;一篇论文能够提出含有真理性、预言性的观点,既直接对现实有效,也能在未能预计的程度上延续着实际的影响。
最后杨俊蕾教授讲到技术社会中技术持续不断地变化,唯有变是不变的。论文背后若没有人的概念,则无法与世界连结意义。当我们谈论今天怎样做论文,不妨回到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大脑。面对技术社会给予的机遇与挑战,杨俊蕾教授对年轻学者们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在交流环节,大家就人工智能制作电影的价值与意义,论文是否会被ChatGPT、人工智能等取代,学术的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与杨俊蕾教授进行了提问与交流。
最后,薛峰教授进行了总结,他结合讲座内容分享自身经历,谈到学术之路上充满各种挫折,而当你找到真正的兴趣,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好奇心和兴趣可以支撑你走过困境,实现学术与人生的共同双赢。
此次讲座是珞珈艺术大讲堂第十九讲,通过本次讲座,老师和同学们对数智时代、技术社会如何做论文以及知识者的位置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图片:朱欣琦 罗月伶)